<img src="http://fdfs.xmcdn.com/group28/M08/03/8B/wKgJXFkjt0jCRwU5AAXC8GG1vjw118_mobile_large.jpg" width="500" height="500" title="重庆话话重庆" alt="重庆话话重庆" />
蜻蜓FM 渝南门户 綦江区(城市故事)——重庆话话重庆第58期 #重庆话话重庆#微博话题
綦江素称“重庆南大门”,东连南川、南接贵州、西临江津、北靠巴南,幅员面积2747.8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5个镇、365个行政村、90个社区,总人口122万,是中国农民版画之乡、中国羽毛球之乡、中国西部齿轮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三峡外环旅游明珠,属于重庆大都市区的城市发展新区。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綦江之名本于古綦市,据考于远古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晋至南北朝为巴郡江州县地,唐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隆阳县,后几易其名,于公元1363年设綦江县,至2011年,建县已达1394年之久,正式定名綦江县已有650年的历史。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重庆市万盛区、綦江县,设立重庆市綦江区,从此,綦江历史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
綦江人杰地灵,涌现出被孙中山颂为“碎家荣国”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杨锦云,红四军军长王良,被周恩来赞为“霍氏三杰”的霍锟镛、霍步青、霍栗如,以及近代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爱国者刘子如等大批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境内各族文化交融共生、辉煌灿烂,农民版画蜚声海外,孕育了世界冠军张亚雯、亚军皮红艳等大批羽坛骄子,中华遗韵“金桥吹打”、“永城吹打” 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丰富,风光旖旎。綦江境内煤炭、硫铁矿、石灰岩、白云岩、皂石、石英砂、稀土、天燃气等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0亿吨、占全市储量40%以上,煤层气瓦斯储量400亿立方米、占全市储量54%,铁矿储量2亿余吨以上,石灰石储量4500亿立方米,植物资源2000多种,平均水资源总量11.6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10余万千瓦。綦江具有丰富的山地生态资源,拥有“巴渝新十二景”之一、中国最美养生峡谷、国家AAAAA级景区黑山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綦江古剑山康体旅游度假区,中国最古老石林、国家AAAA级景区龙鳞石海,“渝黔第一漂”铜鼓滩峡谷漂流,“绿色石林”奥陶纪公园,“山城绿珠”九锅箐森林公园,“重庆小西湖”丁山湖,恐龙足迹国家地质公园等。还有红军烈士墓、韩国临时政府遗址和傣族生殖图腾等人文景观。
交通便捷,条件优越。綦江境内水路、铁路、公路兼备,长江一级支流綦江河航道、渝黔铁路、210国道、渝湛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渝黔高速铁路纵贯南北,三万南铁路、三环高速公路、303省道连通东西,形成 “井”字型立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境内设立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约4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的中心城区,正规划建设3个商贸综合体、渝南商贸城,设有煤电化园、北渡铝产业园、桥河工业园、平山工业园、重庆唯一的专业化食品工业园和3个微型企业孵化园,300平方公里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8个街镇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园,还有致力打造的国家级休闲度假区,各类平台发展要素日臻完备,开发开放空间广阔。
产业厚重,充满活力。綦江是重庆重要能源基地、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电化产业集聚区,正着力打造“重庆市汽摩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重庆市铝铜产业综合加工基地”、 “重庆建筑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基本形成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IT信息、食品加工等百亿级新型支柱产业构架;乡村旅游、养生旅游、度假旅游等业态不断兴起,逐渐成为重庆大都市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拥有新世纪、重客隆、永辉、国美、苏宁等多家商贸连锁企业,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良好,商贸服务繁荣活跃;金角牌“老四川”牛肉干、黑山猕猴桃、赶水“草兜萝卜”、“饭遭殃”鲜辣椒调味品、方竹笋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
石壕皂泥村杨戏班:学术上将杨戏称为“民间戏曲的活化石”。綦江杨戏班的保护和发展对于研究民间戏曲渊源、文化史和巴渝巫傩文化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扬 宗孝节义,传播生活常识。唱词有固定的手抄本。伴奏乐器是二胡、唢呐、笛子,打击乐有大锣、堂鼓、勾锣、马锣、木鱼等。唱腔多为道教音乐。乐员除伴奏外亦常帮腔或与场上演员对白,对白无固定语言,带即兴创作的成分,常起插科打浑的作用。
横山昆词: 横山昆词是集吹,打,唱于一体的坐唱吹打形式的民间乐种,明末清初,在四川、贵州两省流传。举
凡婚丧年节或其他吉事活动,善吹打、会昆词者,便邀约起来,欢打欢唱,形成班社。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今天,重庆地区只有在风光秀丽的綦江横山镇尚有昆词吹打遗留,据推算已有140多年的悠久历史。
重庆第一党支部的诞生及影响
1926年1月24日,綦江地下党支部建立。据史料记载,綦江地下党支部是重庆市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党支部。綦江地下党支部的建立是重庆地方党史上的大事,在重庆地方党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綦江地下党支部的建立,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巴渝大地,唤起了人民的觉醒。从此开始,綦江人民在黑暗的岁月里与国民党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民间艺术的奇葩—綦江农民版画: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手法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作品突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1世纪的今天,成为綦江对外开放的名片。綦江农民版画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它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使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并将蓝印花布、扎染、蜡染、木雕、木板年画、石刻、剪纸、挑花、刺绣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兼收并蓄,更显底蕴深厚。
西部一绝--永城刘家乐班:刘家乐班,成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十多代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民间吹打的一支奇葩,可谓西部一绝。
刘家乐班由刘氏家人组成,现有14人,最大年龄87岁,最小的16岁。乐班以业余演出为主。他们自制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音色独特的唢呐,常年在农村地区及周边城镇从事红白喜事的演奏活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喜爱。乐班最小的唢呐海笛,杆长仅15厘米,喇叭口径10厘米,音色明亮,穿透力强;最大的一支低音唢呐杆长180厘米,口径80厘米,是低音谱表下加一线的F,音色浑厚圆润,震撼人心。刘家乐班吹打艺术特色独特。
其演奏派别属"马蜂派"(吹奏时用喉头的颤音发出蜜蜂一样的嗡嗡声而名)。讲究喉舌弹吐、手指弹打、轮换气功,可连续吹奏数小时。其中以"闹春耕"、"百鸟朝凤"、"鸡公喊黄鹂"、"上天梯"为代表。该乐班1992年参加中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获国家文化部、广电部颁发的繁荣奖。1994年,乐班班主刘道荣被评为全国民间吹打艺术家。2005年10月份,刘家乐班还将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的开幕式。
直立的圆雕男根图腾,被喻为"男根胜地"的重庆綦江中峰镇生殖崇拜图腾遗址,距綦江区城44公里,海拔500-1200米,面积达30000平方米。
因该地是古时濮人生息繁衍之地,古先人为求子、祈福,在清溪河岸古驿道旁遗留了大量的男性生殖器石刻、石雕,其景观集中分布在清溪河中游"阴阳合"河段,以灵应岩为中心辐射方圆15公里,分为灵应岩、石桥、石鼓和桅子岗4个生殖崇拜区。
生殖崇拜图腾主要有石桅子、阴阳合、崖墓、岩画4种表现形式。
石桅子分两类,一是林立于古驿道旁的圆雕男根(生殖柱),共有1000余根;另一类是刻在石壁上的线刻崇拜图腾,共有2000余根。石桅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以清朝中后期及20世纪初居多,根体上"咸丰"、"同治"、"求子得灵"等字迹清晰可辩,以其雄壮挺拔、逼真罕见闻名国内外。
石桅子分布最密集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阴阳合"。原来该地横出一座山岗,貌似男性生殖器,清溪河蜿蜒其间,宛若女性生殖器。山水相间犹如阴阳交合,故为此名。
位于清溪河两岸岩壁上的崖墓内雕刻也表现出了"生殖崇拜",中峰镇鸳鸯村柏树林崖墓还被列为了重庆市首批保护文物。这些崖墓都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详细介绍见"汉代崖墓文化")
中峰谷子坪岩画则是一幅从单性生殖细胞到阴阳相合、形成胎儿的人类起源画卷。
綦江崖墓文化十分丰富,以汉代崖墓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遗址分布在永新镇、中峰镇、横山镇和东溪镇等的河谷岩壁上,当地人称为"蛮子洞"和"七孔子"。
崖墓雕刻独特而完整,特别是墓室内的装饰纹变化万千,细密严谨,具备了绘画艺术的特征。其表现形式和艺术形象同今我国云南、泰国的傣、泰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从这可以探究出古代濮、夷、獠等少数民族迁徙、衍变的蛛丝马迹。
但是一千多年前的先民在死后为什么葬于岩壁洞穴?一直让世人迷惑。明代杨升庵记有:(崖墓是)古代洪荒人埋葬遗址。未有解释。清《綦江县志》记载:渝州远近多七孔子,而綦江最多,横于山颠,或河岩石壁上……去地什高,需数十步长梯可上人,窥内洁净干燥,空无所有。抗战时期郭沫若到重庆曾考古崖墓,终因战争而停息。
崖墓文化作为一个千古之谜,还有待世人的进一步揭秘。
子如文化是由卓立于世的子如精神经历史积淀形成的人类精神财富。其内涵主要包括刘先生起伏跌宕的传奇人生、教行迁善的化育言行,以及由此凝聚形成“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子如精神三大方面。
子如文化具有“历史性、群体性、影响性”三大文化特性。2005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五十三次常务会确定刘子如为重庆历史名人,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名人士”,且在重庆历史名人中被冠以“慈善家”者唯一只有刘子如先生。
金桥吹打历史底蕴深厚,始于唐宋时期,距今800多年历史,吹打技艺精湛,是巴渝吹打的精华。“金桥民间吹打”原名“青山吹打”,因撤乡建镇,原青山、金桥二乡合并为金桥镇,故名“金桥民间”吹打。曲目繁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重庆巴渝民间吹打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巴渝民间十大艺术”之一。
金桥民间吹打是一种广泛活跃在民间,与当地民众的红白喜事,婚丧节庆等民俗活动融为一体的、又颇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扎根于民间,扎根于民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金桥吹打先后被列入首批国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桥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重庆市民间吹打乐之乡”。
古木化石群2004年12月27日, 离綦江区城仅2公里的马桑岩木化石群被当地村民发现。初步发现该木化石群有植物树干(木)化石十余株,集中分布在千余平方米的山坡上,化石集中埋藏在上侏罗统沙溪庙组上部一套块状中粗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层中,地质年代距今约1.5亿年前。目前,所有木化石尚未完全暴露,发掘出来的最长一株超过25m,但仍未见树梢与树根部分。经初步鉴定,这些木化石可能是松杉类裸子植物,为恐龙时代(中生代)生长在这一地区的大型乔木。
在重庆綦江石壕镇的苗儿山麓,矗立着一座高大巍峨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记录了1935年1月红军长征经过綦江的闪光一幕,记载了綦江人民与红军的深厚情谊,也记下了70年来綦江人民对红军烈士的无比怀念。
綦江区按照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区、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渝黔合作共赢先行区和现代山水田园城市,打造成为渝南重要增长极。
蜻蜓FM 渝南门户 綦江区(城市故事)——重庆话话重庆第58期 #重庆话话重庆#微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