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生活在身边 打车、还款都能办

发布时间:2013-05-18 08:42:29    点击数:323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如今,微信已拥有超过3亿用户。而继“官微”之后,政务、行业、生活类微信公众账号成为网民手机上不断新增的微信好友。 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官方微信“政务微信观察”最新公布的统计,截至5月2日不完全数据,全国已开通的政务微信总量突破1000个,企业类微信服务平台更是层出不穷。“微信好友很贴心,感觉生活也更便捷了。”有网友表示。 网络问政新平台 2013年5月7日,外交部开通“外交小灵通”微信账号,这是首个正式上线的中央部委政务微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手机聊天软件逐渐被网民认识和接纳。在拥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于去年8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微成都”就是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赶潮儿。由于这类微信公众账号具有政府机构的后台身份,加上微博问政之风的先例,因此被称为政务微信。 “多谢您对‘平安肇庆’的关注,我们收到信息后会第一时间给您回复。”温柔的女声从手机微信中传出来。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继推出全国公安机关首个政务微博“平安肇庆”后,2012年9月又率先推出了公安政务微信“平安肇庆”。截至目前,“平安肇庆”微信公众平台拥有 “好友”2200余人,回复微信“好友”问题7800条,解决实际问题6800条。 除了“平安肇庆”外,佛山市南海区团委、中山市团委、广州市气象局、梅州市公安局等也先后“开微”,使广东成为全国开通政务微信数量最多的省份。单是在省会广州,各部门单位开通的政务微信就达17个。 在知名网友、网络问政专家“厦门浪”看来,新传播方式与传播理念对政务信息发布平台会是又一次革命,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政务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行政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 “微信是一种充满活力、深得民心的沟通平台,一旦作用于政务微信,就应冲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发展、去完善。”某政府相关负责人指出,微信在信息的发布中实时、主动地进行信息传播,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快、更有个性,获得公众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 不仅如此,相对于微博的开放性、公众性,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工具,信息传播形式相对隐蔽。微信的优势正是在于,它与用户间的沟通是采用一对一交流的形式,这样不仅增加了互动性、私密性,更是提高了政府回复群众问题的效率。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腾讯公众微信“政务微信观察”首席评论员侯锷则表示,政务微信让政民交流沟通,在理论上实现了“零时差”、无距离。 尤其是在社会舆论思潮、不实信息甚至于谣言面前,政府的正面声音要优先借助这一传播利器即时发出,提升透明度,打造公信力,真正实现“指尖上的对话”,增加政民互动和互信,降低我国转型期中社会管理和综合治理的风险和成本。 打车 伴随着用户的日益增多,如今的微信已不仅仅是人们手中的一种聊天和交友工具,已开始慢慢地渗透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当中。 大都市打车难、空驶率高以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打车软件成为继团购网站后最火爆的市场之一。4月初登陆京城的“打车小秘” 上线运营一个月以来,凭借其微信打车的创新特性,北京市已有万余出租车司机加入打车小秘的行列,用户日订单三千笔以上。在北京市场上与先期进入的嘀嘀打车、摇摇招车形成鼎立之势。 付账 一项基于微信的硬件创新颇受关注。通过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并发送手机照片,便可在30秒内通过一台自助印终端机打印出LOMO风格照。 可以设想,未来你可能在街角的超市里买完东西,拿出手机刷一下微信里的二维码付账,里面捆绑的会员卡会自动打折优惠,你在微信里把特惠商品推荐给好友,一次购物的体验就此完成。 订酒店 近日,旅游度假的高小姐在入住的北京某酒店大堂内,看到了“微信时代,订房有礼”的指示牌:添加酒店官方微信,不仅能够微信订房,而且还有独享优惠及礼品。“酒店还挺时髦,赶潮流赶得还挺快,这样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第一时间收到优惠活动,真不错。”高小姐说。 该酒店负责人透露,“现在大众很流行微信,酒店行业自然也要跟上潮流,我们抱着更快捷、更方便、带给顾客更多优惠的想法来搭建这个平台,使客人能够通过不同渠道来享受服务。”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变,微信是不错的借机发力平台。微信在线客服不仅服务成本低,服务方式灵活,符合现代年轻人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传播效应更强,能有效提升企业品牌。随着移动社交吸引力不断增强,预计在2013年,移动社交网民和微信公共账号数量还将大幅增长。 “相对于微博,微信最大的特点是沟通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更好的互动性。”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赵黎分析,微博信息是一种“放射性”传递,信息海量、传播面广、传播速度极快;但无效信息多,另外要遵循用户阅读的时间规律,不少内容很难让用户看见。而微信遵循信息的“一对一”直线传递,更有针对性,更精准有效,信息传达率高,胜在沟通的深度和渗透率。
上一篇: 二维码能给电视带来春天吗?
下一篇: 网络建设服务“中国梦”
[返回所有新闻信息]

渝ICP备05014006号 可信任网站

 
重庆:89120464 成都:180-113-114-12 QQ号及手机:131-0898-4694
六八互联 重庆68互联网络服务中心 
68互联® © 梦想接入现实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4 www.68h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Link to the future
www.68hL.com
以下js为测试信息